我看大家討論歐陽修,將我寫的一題發(fā)上,沒很好校對,歡迎提意見。
歐陽修為何說“豈能忘情于隨哉”? 歐陽修(公元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積極從事政治活動及文學創(chuàng)作、史書編纂工作,對北宋中期的政治及文風都帶來較大的影響,成為我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年僅4歲的歐陽修因父病逝于泰州,便隨母親鄭氏到隨州投奔叔父歐陽嘩。歐陽嘩任隨州推官(審判官) ,為人正直嚴明,以廉潔聞名當時。由于家貧,歐陽修在母親的教導下,常以蘆桿當筆,沙地作紙學寫字,故有“獲畫學書”的典故。十歲時,家更貧,就借書抄誦。隨州城南有大姓李氏,其子李佐十分好學,與歐陽修來往甚密。一天歐陽修在李氏書簏中看到韓愈文六卷,便借回閱讀,愛不釋手,并刻苦鉆研,用心揣摩古文的寫作訣竅,決心使自己的文章能趕上韓愈。 宋天圣元年,17歲的歐陽修應(yīng)舉,試題是《左氏失之誣論》。他在文中寫道:“石言于晉,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內(nèi)蛇傷,新鬼大而故鬼小”。因所撰賦失官韻而落第。兩年后再試,又未取。天圣六年,22歲的歐陽修被漢陽軍胥偃留置門下。23歲赴京師汴梁(今開封)應(yīng)舉,經(jīng)三次考試均獲第一,又經(jīng)殿試,以甲科第1 4名進士及第,被任命為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在他27歲時,還專程回隨州看望叔父。他還常與隨州的好友書信往返。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他童年的好友李佐修筑亭園,歐陽修為之作《李秀才東園序》。他在序中寫道:“隨雖陋,非予鄉(xiāng),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于隨哉!” 意思是:隨州雖然偏僻,也不是我的故鄉(xiāng),但它是我成長的地方,怎么可以忘記我與此地的感情呢!字里行間,流露了他對隨州的依戀之情。歐陽修還為隨州親友寫有《答連職方》、《與郭秀才書》、《上隨州錢相公啟》。 歐陽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感世路之崎嶇”。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貶為夷陵(今宜昌市)縣令。不久,任乾德(今老河口市)縣令。過了一段時間,歐陽修復(fù)職為館閣?。慶歷三年,入諫院任職,成了諫官。他議論朝廷政事坦率而懇切,見義勇為,犯忤權(quán)貴,排擊奸佞,因而數(shù)度受到保守勢力的誣陷。在他62歲時,一再請求辭官。依宋制,年滿70歲才能退休。歐陽修直到65歲時才以太子少師的官銜退辭。次年病逝于穎州(今安徽阜陽),葬于新鄭縣旌賢鄉(xiāng),追贈為太子太師。 歐陽修一生所最為后人注意的,主要是他的文學成就。唐宋古文運動就是分別在韓愈、歐陽修的倡導下發(fā)展起來的。他以自己嶄新的文風及較高的藝術(shù)造詣?wù)痼@了當時的文壇。他與宋祁合修的《新唐書》,自撰的《新五代史》,在中國史學上具有重要地位。他還不遺余力地獎拔人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經(jīng)他的揄揚,都成為當時的名人。
歐陽修的著作編定成集的現(xiàn)存153卷。 隨州人為紀念歐陽修,明代曾建有白云書院(今神農(nóng)公園內(nèi))。 參閱《歐陽修全集》、《宋史》、《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東軒筆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