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必看】隨州網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發(fā)布指南2019,隨州網最新招聘信息
隨州生活百事通隨州網標簽出爐,快來看看你是什么標簽?《版主手冊》申請版主的快來喲
樓主: 老三屆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口述歷史】隨州古城垣內的水(圖)

[復制鏈接]
13
發(fā)表于 2016-6-18 09:38 | 只看該作者
卓老師你好
      你又發(fā)表了新的帖子我都看了,很好。你童年時用的錢已是現在的新幣了,我童年時可都是用的大票子,最小的是壹佰圓(壹分),其次是壹仟圓(壹角)、最大的是壹萬圓(壹圓)。
      卓老師,你很有才,文章寫的很生動,能勾起我們老年人許許多多回憶。我登錄隨州網是從你在電腦班講課時開始的,我收集隨州方言是在你主持的版塊中開始的,所以我應該感謝你。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 貢獻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屆 + 20 + 20 歡迎您!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發(fā)表于 2016-6-18 10:0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隨州民間傳奇,記錄有五眼橋,八角樓的來歷,還有歲豐橋下鐵蜈蚣,還有很多關于隨州的故事,長大后在想看那本書卻怎么也找不到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 貢獻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屆 + 20 + 20 歡迎您!

查看全部評分


來自隨州網AP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發(fā)表于 2016-6-18 17:32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樓主寫的歷史印象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 貢獻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屆 + 20 + 20 歡迎您!

查看全部評分


來自隨州網AP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19 06: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屆 于 2016-6-25 04:29 編輯
逍遙仙翁 發(fā)表于 2016-6-18 09:38
卓老師你好
      你又發(fā)表了新的帖子我都看了,很好。你童年時用的錢已是現在的新幣了,我童年時可都是用 ...

【口述歷史】隨州古城垣內的水〉
(三)猴子凹
“猴子凹”這處古隨州八景,相信好多人都沒聽說過,歷史上“猴子凹”曾與“飛來土”“歲豐橋”“夜光池”“雙龍寺”……等齊名,史稱隨州八景。(見附圖)

我第一次聽到“猴子凹”是在1955年夏。
在遠方當兵的父親從解放軍第二高級步校轉業(yè)到隨縣,在縣衛(wèi)生科當治療、防疫股長,縣醫(yī)院名醫(yī),母親也同時調進城關鎮(zhèn)二小,(現今東關小學)。這樣,我全家就在“二小”安家了,“二小”三面臨水的地域就是俗稱“猴子凹”。
見附圖;

這圖從“百度”衛(wèi)星地圖所截,紅色的框框即為“猴子凹”的水域,可見水面之廣。
對史上“猴子凹”自然景色,腦海里現僅留存一種“海市蜃樓”亦真亦幻影象。在縣城鬧市近在咫尺地方,當你從繁華大街穿越一條陋巷、行數十步后,突兀在你眼前一片巨大的水域,呈一凹型,在水域凹處,古樹、古寺、幾幢“民國”風貌磚樓,掩映在廣茅的原始湖水中,碧水、野草、薏苡、紅蓮、游魚,陣陣清風徐徐……秋夜,無名的水鳥驚飛、驚鳴,少年的我莫名恐俱地倦縮在冰冷的薄被里,乞盼這古寺廂房的教師宿舍,快快天亮、陽光……
自1955年夏到1957年秋,父母弟妹七口之家,在“猴子凹”的古寺廂房,沐浴了我家短暫的春天,1957年歲末,全家墮入“人間煉獄”直至1980年“改革開放”。
不該說的不小心“妄議”了,謹以致歉。
用一張圖片講述“猴子凹”水域寬闊。(見附圖)

這是解放路最繁華的商業(yè)地段,位于“購物中心”一側。圖中高樓中四間低平的豁口,隨州最牛釘子戶。我在原東關小學的同學余漢成、余漢英的老宅。在這圖片豁口后方,一幢七層樓址,就是“猴子凹”史上水域。這處水域給我少年記憶留下濃濃一片印跡。
在“二小”從四年級讀到六年級,最要好的小伙伴朱君,他和母親、妹妹,娘仨借居在這水邊,朱君家間易的廚房,臨水面直接敞著,我倆常坐在廚房垂釣……
朱君父親是“國軍”軍官,死于戰(zhàn)場,娘仨相依為命,朱君后從城關下鄉(xiāng)務農,死于稻場上重物撞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19 07:10 | 只看該作者
老三屆 發(fā)表于 2016-6-19 06:42
【口述歷史】隨州古城垣內的水〉
(三)猴子凹
“猴子凹”這處古隨州八景,相信好多人都沒聽說過,歷史 ...



圖中今東關小學操場。
原址全屬“猴子凹”水域,1957年父母在圖中一側的今“公私巷”中段建了三間“土砌瓦蓋”簡易房。
當年建房稀松平常,由城關鎮(zhèn)相關人員來現場看看,給左鄰右舍口頭招呼,全程不收一分錢、分分鐘就OK。當時建一間房花百元人民幣足了。
那時這地段沒什么“公私巷”這屌名,俗稱“壕坎子”,行政名稱“三街二片六組”。
……
明天繼續(xù)寫下去:
(四)鸛坑及大小堰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19 07:16 | 只看該作者
草原上的一只鷹 發(fā)表于 2016-6-18 10:00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隨州民間傳奇,記錄有五眼橋,八角樓的來歷,還有歲豐橋下鐵蜈蚣,還有很多關于隨州的故 ...

是有這本書,《隨縣民間故事》,作者:劉大力(收集整理)民間傳說和歷史是兩碼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發(fā)表于 2016-6-19 08:55 | 只看該作者
當年的猴子凹那是多么好的景觀啊!如今的猴子凹,真讓人懊惱不已。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 貢獻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屆 + 20 + 20 歡迎您!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發(fā)表于 2016-6-19 19:02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滄海桑田,幾十年間就斗轉星移物非人非!前輩親歷的過往,在這里記錄過去的故事分享給我們,讓我等也知道曾經的隨城,幸哉!幸哉!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 貢獻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屆 + 20 + 20 歡迎您!

查看全部評分


來自隨州網AP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20 07: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屆 于 2016-6-20 08:02 編輯
逍遙仙翁 發(fā)表于 2016-6-18 09:38
卓老師你好
      你又發(fā)表了新的帖子我都看了,很好。你童年時用的錢已是現在的新幣了,我童年時可都是用 ...

【口述歷史】隨州古城垣內的水
(四)鸛坑及大小池塘
1957年寒假,全隨縣2272位學校教職員工,集中在戒備森嚴的縣一中(今實驗中學)“整風反右”,890人被劃成右派份子,占總人數26%+。
這890余名右派份子經大小會思想批判斗爭后,立即被投入勞動改造,在凜洌寒冬中肩挑手挖,用雙手將“猴子凹”改建成了一方方“養(yǎng)魚池”,誕生了《隨縣漁種場》。
自1957年未的“反右斗爭”始,千萬年的古隨城垣內的地表水域開始遂步消失,到1980年建市后,包括古城外護城河全都消失了,只能殘存在人們記憶里。
“反右運動”改變了我家一切,右派父親投襄北農場勞改、右派母親下調鄉(xiāng)村小學。全家8口靠母親38元小教工資生活!胺从摇薄按筌S進”“三年饑荒”……少年的我在課余后碌碌為生存而操勞。唯一驅動力是要肚子吃飽。
全國城鎮(zhèn)居民都實行糧食定量供應,小學生月供24斤,中學生月供26斤。外婆按我五姊妹定量,用平盤桿稱細心稱出各自糧食分裝在記號分明的碗缽中,例如讀小學的弟妹,一月24斤米,平均一天是8兩,一天兩餐,一餐4兩(200克),外婆將定量米裝在各自專屬碗缽。
當今的小學生,一餐讓他(她)吃50克米飯,當長輩的還真求爺爺告奶奶去央求。為嘛?餐桌上雞鴨魚肉、書桌上水果零食,小學生們都吃的傷了、厭了、肥胖了……
那時,人們沒有“過早”慨念,清早餓著肚子上學,9點多放學回家,外婆在柴火爐上的陶土大瓦罐里蒸熟了米飯,各自端著專屬的一碗缽蒸飯,就著孤零零的一碗辣豆瓣醬、或一瓦盆有鹽無油的羅卜、冬瓜,白菜……
父親在勞改農場,只有母親從鄉(xiāng)村小學每月送回20元人民幣,僅僅只能買回祖孫六人的供應糧,所幸那時上學沒有家庭作業(yè)和“育才班”,幫外婆打涼粉、熬米花糖、釀醋……上學了,幫外婆挑擔提壺在東關小學支攤做小生意,是我要務。
到“三年大饑荒”時,黨宣叫“三年自然災害”“蘇聯逼帳”,農村有人餓死了。我念初中,課余就提個簍子,從屋后殘存青城垣起步、上土城垣,繞縣城垣一圈。或竄城內大街小巷各個角落,目標只有一個,尋找撿拾一切可裹腹之物,野菜、野果;蚩蓳Q錢的破銅爛鐵、或可燃的枯枝木塊。最好是在古城垣的水塘里捉到半死的魚蝦……
縣城古城垣里大大小小有十好幾處水塘,如要細細寫上,真不是個容易事,那時的古城垣里還有農村、農民。一、二、三街都有農業(yè)隊,居民屬農業(yè)人口,一街農業(yè)隊在頭道橋二道橋以西,二街農業(yè)隊在月光池、中心醫(yī)院的肖家灣,三街農業(yè)隊在神農公園(原大操場)。這三個街的農業(yè)隊都有大小多處水塘。
鸛坑(又叫灌坑),這處古城內最大水塘,在二街農業(yè)隊月光池、中心醫(yī)院的肖家灣。(見附圖)。面積約十幾畝地大水塘,很深的水域,常傳淹死人的花邊新聞……
明天繼續(xù)寫帖
(五)古城垣的農耕社會記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20 07:51 | 只看該作者
隨天隨地 發(fā)表于 2016-6-19 19:02
滄海桑田,幾十年間就斗轉星移物非人非!前輩親歷的過往,在這里記錄過去的故事分享給我們,讓我等也知道曾 ...

我所理解的口述歷史,就是我親歷親見,口述史學作為史學的一個新分支,并不等同于人們一般理解的“口耳相傳”的歷史,它的內涵相當豐富。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不外乎兩點,即它的民間性與個人性。寫上來有無價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人生回顧用文字留存于網絡了。
謝謝版主支持,問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發(fā)表于 2016-6-20 10:36 | 只看該作者
先生未曾謀面,卻久聞先生網名,也一直關注先生的文章。先生對安居的歷史了如指掌,對隨縣古城更寫出童年歷史韻味。每一位品讀過的隨縣人,即使不是城關鎮(zhèn)的人,也能勾起對過往的美好回憶。為先生的精神和學識點贊。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 貢獻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屆 + 20 + 20 歡迎您!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25 05:00 | 只看該作者
天地玄黃 發(fā)表于 2016-6-20 10:36
先生未曾謀面,卻久聞先生網名,也一直關注先生的文章。先生對安居的歷史了如指掌,對隨縣古城更寫出童年歷 ...

謝謝“天地玄黃”君的關注和贊賞
五天了、因忙于家事,此帖沒續(xù)更也沒與君互動,望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合作伙伴|手機版|小黑屋|廣告報價|聯系我們|本站簡介|無圖瀏覽|隨州網 ( 鄂ICP備11019817號-1 )

GMT+8, 2025-8-1 2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