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夢中的綠洲 于 2015-12-28 22:53 編輯
《我所了解的叔本華》
叔本華其名其人其事
我們現(xiàn)在怎樣正確地了解叔本華呢?正確的做法就像毛主席說的,要想知道李子的滋味,你就得自己親口吃一吃。我們現(xiàn)在說叔本華其人其事,實際上是在勉為其難,我們應(yīng)該去看他寫的書,但是現(xiàn)在既然不行,那就讓我繼續(xù)勉為其難地說說叔本華這個人。
首先大家有沒有想過叔本華這個名字有什么奧妙。叔本華的德文讀音全都是元音,沒有輔音。意味著什么呢?(德語)讀起來不拖泥帶水。他的名字翻譯得很有味道,神來之筆——叔本華。因為叔本華的著作恰恰都是講述“本”,本質(zhì)發(fā)生的現(xiàn)象,本質(zhì)和現(xiàn)象。所以“本”、“華”是神來之筆。
其次叔本華這個人,先看豆瓣登的叔本華年輕時候的肖像照片。其實我們更應(yīng)該看的是叔本華老年時候的照片。叔本華說過,我們看一個哲學家要看晚年的照片。他直到晚年才成名,甚至是死了以后才成名的,因為他的哲學是高深的,是不為大眾認識的。他的面相是典型的兩頭好,中間差。他的額頭高,說明很聰明,額頭代表少年的時候。叔本華從青年時代起,到英國溫布爾登等地學英文,到法國一個小鎮(zhèn)學法語。因為叔本華是富三代,不是富二代,并且是大富特富的那種。1716年,彼得大帝和皇后訪問但澤,就在他曾祖父家過夜。叔本華的曾祖父在客人到來之前巡視客房,當發(fā)現(xiàn)房間有點寒冷時,老叔本華就吩咐仆人把白蘭地酒灑在地上燃燒,以溫暖房間和讓房間洋溢著美酒的芬芳。富到這個程度。
叔本華少年的時候在歐洲到處游學。30歲時出版了主要的哲學著作以后,非但出版的著作沒有人買,他主動要求翻譯西班牙人格拉西安的著作時,出版社對他說“不”——你沒有水平。然后他又主動要求把康德的哲學著作翻譯成英文,出版社又拒絕了。你自己的原創(chuàng)都賣不出去,怎么可以保證你翻譯的書有人看呢。在不被認可的郁郁寡歡中他生病了,身心俱傷,所以他說出了一句名言——一個染病的君王不如一個健康的乞丐。
我們再看看他住過的三個地方。他出生在但澤(今屬波蘭)圣靈街114號,是一條很小很短的巷子,那條小巷旁邊有一個他家的叔本華大廈,他不是在那個大廈里面出生的,而是在大廈旁邊的小屋。在我看來,這隱含著這位天才的思想家沒有繼承他父親的商業(yè)王國。這個房間早就沒有了,思想家的誕生地竟然沒有立一塊碑。
他出生在大富之家,母親說來也很厲害,叔本華的母親很有文藝天賦,他媽媽是德國第一個用真名出版了26卷文學游記、小說、雜想的女性,非常出名。當時一些德國文化名人,包括寫作格林童話的格林兄弟、施萊格爾兄弟、歌德都是叔本華母親舉辦的沙龍的座上賓。音樂家舒伯特還曾為他母親寫的一首詩譜上曲子。叔本華年輕的時候,人家指著叔本華說,“他就是叔本華夫人的兒子”。甚至在叔本華寫作了巨著《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以后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提起叔本華時也還說,“那是約翰·特羅西娜·叔本華的兒子”。
說起叔本華的中年也很有趣,他又住在什么街上呢?鬼使神差,樣樣不得意,叔本華這么厲害的人物,他想“回到現(xiàn)實”去大學教哲學,人家都拒絕他。當然后來他在柏林大學開課了。他要求“與黑格爾的重點講座安排在同一個時間”,結(jié)果黑格爾的課堂涌進來了200多學生,叔本華的教室只有區(qū)區(qū)5個充滿熱情的學生。學生們聽著他的演講,卻沒有人相信他所說的,他們只相信黑格爾。夠慘了吧,1819年31歲的他搬到柏林“失敗大街”2號,也可以翻譯成“倒下大街”。染病、出版不了著作、著作想再版沒有人搭理,還惹上官司。他這個人最大的要求就是安靜寫作, 但是碰巧他的房東和一個女朋友,一位五六十歲的女裁縫,天天在他的書房門口叨叨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搞得他受不了,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推了下去,惹上了官司。人家不管你是什么思想家,最后判他終身賠償人家。
晚年好運終于來了,他有一個威嚴的下巴,很堅實的下巴。1833年45歲的叔本華搬到法蘭克福河邊的好風光大街16號,直到72歲去世。1850年,叔本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巨著《附錄和補遺》終于完成。但費盡周折、耽誤和失望以后,他的密友和崇拜者弗勞恩斯塔德終于成功說服柏林一家出版商,出版了這兩部著作,印數(shù)只有750本,沒有稿酬。此時的叔本華,就像他在這部著作末尾的一首詩里所說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已經(jīng)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辈痪,這部著作就引起了英國評論家約翰·奧森弗德的注意。他在《威斯敏斯特和國外文評》雜志發(fā)表了對這部雜文式著作的評論文章。叔本華的好朋友奧托·林納讀到了這篇文章,并找人把這篇文章譯成德文刊登在一家德國報紙上面。叔本華的哲學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由此一舉成名,他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德國,傳遍了西方世界。叔本華從默默無聞到登上聲譽的最高峰,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多年來受到的冷遇和忍受的苦澀、怨憤終于獲得了某些補償。這個老智者在成名后表現(xiàn)出來的孩子般的沾沾自喜,說明了叔本華曾經(jīng)忍受了多大的不公平和由此產(chǎn)生的失望!不過,令叔本華欣慰的是,他的話終于得以應(yīng)驗:“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它長久存在。”
這是他住在好風光大街16號的事情,他真是好風光一路,他終于成名了。
叔本華的思想和著作
叔本華說,其實我的思想只是一句話。這句話就是他的主要著作的標題:《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也就是世界作為本,世界作為現(xiàn)象。世界如何是一個“本”,這個“本”如何生發(fā)成現(xiàn)象。你看他的書就是這樣,簡明扼要。你要明白叔本華要看完這部著作,看完了才認為真的是這樣。如果你沒有看,這句話說了等于沒有說。
叔本華的思想特點是什么?我用他的話來說,他說,文學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處境的畫面展現(xiàn)給我們的想象力,然后把這些圖像活動起來,讓讀者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這些畫面。哲學家卻不是這樣的,哲學家是對生活抽絲剝繭,概括出成熟和完善的思想。在這個工作完成以后,哲學家就要求它的讀者以哲學家本人同樣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這就是他概括的他自己的著作。所以我們要讀他的書,這一點就是點睛之筆了。
還有就是哲學文章的作者,就像是一個向?qū),他的讀者就像是一個旅游者,如果他們要想一起抵達目的地的話,首先就要一起出發(fā),作者必須把讀者置于對雙方來說是共同的立足點和審視角度,這個不是別的,就是我們每個人普遍共有的體驗事物的意識。從這里開始,作家就牽著讀者的手,一步一步地引領(lǐng),沿著崎嶇的山間小道盡量登上云外的高處。
叔本華說,每個人解釋自己做什么事的原因和不做什么事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錯的。為什么呢?因為人有美化自己行為的本能,所謂的理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