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以它源遠流長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千變萬化的刀工刀法,一菜一格的烹調方法,百菜百味的調味手法,以及五湖四海的地方風味,和五十六個民族的不同風俗飲食習慣而享譽全球。它與法國烹飪,土耳其烹飪齊名,并稱為世界烹飪三大風味體系。 烹調起源于鹽與火的發(fā)現以及運用,通俗的說就是有火才能烹,有鹽就能調。遠古時代人類發(fā)現了火,并學會了使用火來把生的食物燒熟,自此就結束了那種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鸬氖褂貌⒉粌H僅是用于燒熟食物,人類使用火冶煉了金屬,制造了金屬器皿,器具,燒制了陶器,瓷器。這就使烹飪走向了新的高度,徹底結束了石器時代,從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時代。 烹飪一詞始見于《周易.鼎》“以木巽(xun)火,亨飪也”句。“亨”,亦作“烹”,作加熱解;“飪”,亦作“餁”,作制熟解。和為烹飪,通常理解為運用加熱方法制作食品。約在唐代出現“料理”一詞,宋代出現烹調一詞。二詞詞義與烹飪基本一樣。以后,料理一詞棄置,烹飪,烹調二詞并存混用。近數十年來,隨著烹飪事業(yè)的發(fā)展,烹調一詞在實際應用中也逐步分化出來,成為專指制作各類食品的技術與工藝的專業(yè)名詞,也稱為“烹飪工藝”。 烹飪,則被賦予更廣泛的內容,包含烹調及烹調所制作的各類食品,飲食消費,飲食養(yǎng)生,以及由烹調和飲食所誕生的眾多文化(狹義的)現象在內。 烹飪,包含烹調生產至飲食消費的全過程。烹調生產決定飲食消費。飲食消費又反作用于烹調生產,促進烹調生產的發(fā)展。因此烹飪具有生產與消費的雙重性質,而生產則是烹飪的主體本質屬性。 中國烹飪的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經過無數先輩的摸索和總結,逐漸的形成了中國烹飪獨特的標準,可概括為六個字“色,形,香,味,滋(食品的質感),養(yǎng)”六者必須相輔相成,融匯一體,使人們得到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的綜合的飲食享受。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形成了“以味為核心,以養(yǎng)為目的”的烹飪特色,這也是中國烹飪的總綱。 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文字的出現,鐵器的利用,將烹飪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今更是因為科學高速的發(fā)展,使烹飪出現多元化的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化,其本質是不變的。中國烹飪取自于民間,又服務于民間。十幾億的民眾消費是推動烹飪發(fā)展的最大動力。 這也直接導致餐飲市場多層次,多品類的迅速發(fā)展。勞動人民在不斷的實踐中人們總結了很多與烹飪相關的經驗,并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記錄傳承下來,這就是烹飪理論。只有用科學的烹飪理論來引導實踐,用反復的實踐來印證理論,才是今后中國烹飪發(fā)展的大道路。
(文中3.4.5.6段文字節(jié)選自《中國烹飪百科全書》1995年版編委會主任姜習會長的《中國烹飪》一文)
這個貼子原計劃是早就要發(fā)的,因為一些事情擱下了一段時間,現在總算是有時間發(fā)了。與那個雕刻小品的系列帖子一樣也會做成關于烹飪理論的系列帖子,下一篇將會從最基本的刀工開始更新,歡迎眾網友指導,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