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wǎng)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必看】隨州網(wǎng)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發(fā)布指南2019,隨州網(wǎng)最新招聘信息
隨州生活百事通隨州網(wǎng)標簽出爐,快來看看你是什么標簽?《版主手冊》申請版主的快來喲
查看: 4518|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么孩子說了100遍還是不是聽

[復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5-7-21 17:1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科學告訴你,為什么孩子說了100遍還是不聽?


不少爸媽常犯愁:“為什么我的孩子喊不動?”“有些東西說了很多遍,他怎么就是不聽?”那么為什么你的孩子說了100遍還是不聽。


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這是什么原因呢?

什么是超限效應?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jié)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里拿走了2元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chǎn)生心理逆反。

案例:


小寶在家里玩玩具,都會把玩具丟的滿屋都是,從來不主動收拾。媽媽每天都會嘮叨小寶,自己每天卻依然幫孩子收拾。每天起床也讓媽媽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點!快點!你怎么這么磨蹭。 碑斎桓帐巴婢咭粯,媽媽每天念叨,小寶每天賴床。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嘮叨就是一種反復、單調(diào)的刺激,無異于“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就像馬克吐溫一樣。

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們的想象,我們大人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去體驗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注重教育的質(zhì)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


超限效應反應的家長的問題

1)以自我為中心;

2)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沒能注意“度”的把握;

4)沒有換位思考。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1.一天內(nèi)批評不要超過兩次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開始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shù)增加,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所以一天之內(nèi)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2.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切忌東拉西扯,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都翻出來。愛嘮叨的父母通常都會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并發(fā)泄出來:“叫你這么多遍都不起床,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干什么都得催!”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過多、過高,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你說個夠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3.用表揚代替批評效果更好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nèi)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在他們努力改正的過程中,家長不改“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他們產(chǎn)生挫敗感而干脆放棄嘗試。其實,對于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家長要適當?shù)膶捜輰Υ⒆,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

        4.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

        最后,父母還得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后果。例如孩子經(jīng)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下次再弄壞堅決不買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別的。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而沒有替補,這是對孩子有用的一課,讓他意識到因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終要承擔沒的玩的后果。該孩子承擔的,我們家長盡量不要過多參與,孩子做錯事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經(jīng)歷的事情,家長提醒沒有效時,不妨放手,孩子自己會“吃一塹長一智”。

mmexport1437465069492.jpg (28.42 KB, 下載次數(shù): 54)

mmexport1437465069492.jpg

來自隨州網(wǎng)APP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發(fā)表于 2015-7-24 15:45 | 只看該作者
夢FINE 發(fā)表于 2015-7-24 15:24
要好好學習  教育孩子也是門學問

感覺這學問很深,比當年的高考還要難得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fā)表于 2015-7-24 15:24 | 只看該作者
要好好學習  教育孩子也是門學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fā)
 樓主| 發(fā)表于 2015-7-23 16:35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guī)則

QQ|合作伙伴|手機版|小黑屋|廣告報價|聯(lián)系我們|本站簡介|無圖瀏覽|隨州網(wǎng) ( 鄂ICP備11019817號-1 )

GMT+8, 2025-5-6 2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