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幾載的讀書生涯,所學所背者,能派上用處的很少,偶爾還有幾句古詩詞回蕩在耳邊。這些詞句經歷歲月洗禮,依然醇烈濃香,韻味悠長,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之中了。關于讀書的益處,最有名的當屬培根的話了。 清明節(jié)無處可去,躊躇再三還是去了離廠很遠的書城,在我看來,讀書比閑坐總能有所收獲。書城的二樓早已經租給了英語輔導班,一樓主要用來賣學習機、文體、輔導資料,剩余一部分是小說、散文、詩歌等專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書城的類別還是很齊全的。我最愛看的專欄是國學和文史類,在書城歷經幾次裝修后,這兩處依然保留了充足的空間。書城書雖多,但我個人認為大致可以分為3類: 1.看過即扔的書。這一類應當是各類報刊雜志,垃圾小說、散文之類的。2.過段時間扔的書。清理書柜,發(fā)現(xiàn)曾經想買著慢慢看的書,很久都沒有看了,此刻也了無興致,此類書大可扔掉,因為它們已經落后于你的審美情趣了。3.舍不得扔的書,這類書不多,國學當屬其列。經過時間檢驗,那些嘈雜花哨的垃圾讀物已經送到了廢品站,留下來的都是精華。大家有機會到書城看看,小說中《平凡的世界》、《人生》還在,于丹、易中天之流的書還在嗎?政史中《毛澤東文選》、《毛澤東選集》還在,**理論、代表還在嗎?國學中的《論語》、《孟子》還在,**解讀、**點評還在嗎?莊子說“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普通人沒有那么清閑的時間去讀書,要讀就要讀經典的、讀原本的,不要盲目讀某些所謂“暢銷書”,讀某些人的點評,這些人在書中摻雜了太多個人邪見,誤人子弟。關于國學的注解,歷朝歷代數不勝數,為啥要讀這些人的?于丹品《論語》,易中天品《三國》我讀過,沒什么收獲,倒是那些奇葩釋義讓我記憶猶新,一群嘩眾取寵之流。 我從先就對語言文字感興趣一些,遇到什么《故事會》、《故事大王》總要翻來覆去看幾遍,那時候農村里的書少,大家有書總是互相傳著看、借著看,一本書看下來,足足厚了一倍。讀小學時尚有《小學生天地》可看,到了初中除了語文書就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了,上了高中,老師更是不允許看閑書,有些愛好“文學“”的同學總是偷偷在被窩看各種言情、玄幻小說,各種類似《意林》、《讀者》之類的雜志,此階段大家的閱讀興致是很高的,一份《楚天都市報》都不能錯過。我羨慕那些文筆很好的女生,寫的作文很有文采,眼界很開闊,而我每當臨近考試,都在為作文發(fā)愁,不知道寫什么,寫的東西自己也看不懂,言不及義啊。高中時代,老師、家長反對看閑書,怕影響學習,我個人認為此階段不僅不能反對,反而要大力讀書,這一階段所讀的書對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這個時期我剛好讀了《紅樓夢》和《人生》,到現(xiàn)在我都還很懷戀當時讀書的狀態(tài),是真喜歡讀書啊,吃飯時看書,睡覺時看書,上廁所看書,真正到了手不釋卷的癡迷程度。高三時,語文老師組織大家訂《語文報》,當時沒人訂,就我訂了,語文老師后來把錢退給我了,但《語文報》老師每期都給我一份,真的很謝謝她。高中的語文課為我們打開了欣賞古詩詞、古散文,當代小說、詩歌的窗戶。多么燦爛的文學盛宴啊,可惜很多時候,語文考試是與此關系不大的,當愛好拿來考試,人們的興趣一定會大大折扣。 到了大學以后,閑散時間多了,總想看書。剛巧我們入學那年,圖書館搬遷,直到十月份圖書館部分書室才開放,而且還不外借,我們當時又沒有圖書證,就去學校外面的“華中希望讀書社”辦了張卡,卡是辦了,書沒看幾本,催書催得緊,一般三天內退還。等到圖書館真正開放后,說好的“要看完所有書”的我,到畢業(yè)都沒看幾本,都是臨近考試了,去搞投機復習,乏了就拿本書調劑下。圖書館的氛圍很好,大家很自覺地坐在一起,沒有一個閑聊的,有時候打算晚自習復習下《高數》的,拿到一本雜志就放不下,看到興頭處,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冬季的寒冷,當“回家”的薩克斯音樂響起的時候,我還依依不舍地看幾頁。毛主席在談到他在清華當圖書館當管理員時,說道“我好比一頭牛闖進了菜園子,嘗到了菜的味道,就停不下來了”,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我常常有種淹沒在知識海洋的感覺,只可惜這種美感太短暫了。我們大把的時間用在了毫無興趣的上課、做實驗上了,其余的時間都是在昏睡、茫然中浪費了。我有很多同學不知道喜歡什么專業(yè),礙于父母的付出,在沉重的親情、經濟負擔下極力地掩飾自己,做一個“好學生”,事實證明,沒有興趣,專業(yè)學習就是折磨,時間浪費了、金錢浪費了,什么也學不到,還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感覺負罪累累,何必呢?要是早些看《三傻大鬧寶萊塢》,我會慎重選擇自己的專業(yè),不會盲目、糊涂、一無所知地去選擇一個可能要伴隨自己終生的職業(yè),人要為心而活,哪怕錯了,也無怨無悔。其實關于讀書和職業(yè),我們老祖宗的書中早有記述,可惜看晚了,以前也不知道。少時無書可讀,大了無心去讀,如今無時可讀,我們的學校教育占用了我們生命1/3的時間,留下了些什么?水份太多了,有很多時間是毫無收獲地的浪費掉了的,徒增怨恨,有多少語文素養(yǎng)好的人?如果專門對一個孩子進行國學培養(yǎng),人家五年就能讀、寫文言文,根本不能比。 遇到好書,就好比遇到一位素未謀面的知己,因為書中的思想與我們是相通的,是能夠引起共鳴的,可惜這樣的書不多。工作以后除因為謀生原因外看一些專業(yè)類書籍外,更要根據自身需要來讀書,選擇那些能提升自己知見或者能夠學以致用的書,不能再“好讀書不求甚解”了。毛主席是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他一生酷愛讀書,但不讀死書,讀書雜但也精,總是有目的的去讀,從而創(chuàng)造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的神話,一部《二十四史》整整讀了24年,臨終前還在讀書,彭德懷曾稱贊毛主席說,“我們黨內只有毛主席是真正懂歷史的”。 至樂莫如讀書,如今我只愛讀“古”書,且讀且珍惜,等有時間才記起來來讀書,恐怕再也沒機會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