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夢中的綠洲! 于 2015-4-8 07:31 編輯
老 家 的 年
在老家,過了臘八,就算進入年了。
殺年豬,是過年的第一件大事。辛辛苦苦勞作了一年,年豬成為人們年末歲首慶賀豐收滿足胃口的寄托。殺年豬那天,要把親朋好友、父老鄉(xiāng)親請來,擺上幾桌,共同慶賀。殺豬菜永遠少不了這幾樣:煮爛的坐墩肉、血花湯、蘿卜和白菜燉肉、青菜苔,都極具地方風(fēng)味。大家舉杯暢飲,品嘗菜園子里的時令菜,再冷的冬季也會一下子變得溫暖、燦爛。一頭年豬,足夠吃上半年。一九八十年代以前是要精打細算對付到臘月的,除平時待客外,過忙月時必須有幾塊肉杠腿的(過忙時體力消耗大,補充一些油鹽稱為杠腿。)。在老家,喂年豬是不用飼料的,多是野菜、雜糧喂養(yǎng),正宗的土豬肉,濃香無比。
年豬殺了,人們就會去除豬欄,也就是把墊豬欄用的臟稻草或麥草,以及豬糞等全部挑到麥田里,給麥子添加肥料,讓來年更加增產(chǎn)豐收。
打“揚塵”,也叫“掃房”。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將灰塵除盡,說是掃去晦氣和不吉利,干干凈凈迎新年,清清爽爽過正月,也讓新的一年氣象一新,衣食富足無憂。
趕集,也是人們在春節(jié)前必須采購年節(jié)物品的重要活動。有的是給孩子買一身新衣、給老人添一雙新鞋,有的是買一封吃年飯放的千字頭炮竹、草紙和小孩兒玩的一些小鞭炮,還有的是買一些瓜果糖餅和食鹽、醬醋茶葉及對聯(lián)紙等等,主要是備齊給親戚拜年時的禮物。
蒸糯米、炒米子,是為正月間拜年的客人準備的。先是將水泡的糯米放在木蒸子里蒸熟后,再倒在曬筐里曬干,用手把一團團糯米揉搓散開,再曬,最后將細沙或食鹽與糯米放在一起炒,就炒成了米子,待客人來了,裝上大半碗,加些白糖,用開水一泡,那香甜味不得不讓你陶醉。
做一盤水豆腐也是傳統(tǒng)。小時候,為了讓春節(jié)期間既能吃上新鮮豆腐,還能吃上豆渣和豆渣粑、喝上豆腐腦(豆腐花)、品味霉豆腐(現(xiàn)在的腐乳),我總是忙前跑后,一會兒在母親用石磨磨黃豆時,幫其喂磨(用勺子將水泡的黃豆放到磨芯子里),一會兒在做豆腐中,主動承擔(dān)為鍋灶添柴的任務(wù)。但這做豆腐的活,人們都不會選擇在臘月三十這天,因為他們都知道“三十打豆腐——假忙”的話兒。
吃年飯,一般都是在三十的早晨,當(dāng)然,也有弟兄多的從二十八就開始輪流吃。老家有個吃年飯搶早的習(xí)慣,只要晚上十二點一過就行,有那種早吃早發(fā)財?shù)囊馑肌3阅觑埱,得先祭祖,在神柜上點盞煤油燈,再在大方桌上上六個或八個碗的菜,擺上椅子、碗筷,然后長輩念念有詞,請祖先來吃年飯,最后在每一把椅子邊倒一點事先泡好的濃茶、桌邊放一支煙,請祖先們下席,就開始燒紙錢了,直到全部燒盡,大人就叫小孩們過來給祖先磕頭,放炮竹。剩下的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飯了,這時,晚輩得給長輩敬酒,還得說些敬酒詞兒,可千萬不能問長輩們還“喝不喝”,以免出現(xiàn)口誤。吃飯時,大人們總愛向小孩碗里夾一些豬賺頭(豬舌頭)或青菜,要求飯后喝一口水缸里的生水,說是來年有賺頭、清潔、不生病。
再就是寫對子、貼對聯(lián)了。年飯后,人們習(xí)慣地拿著紅紙和墨汁到灣子里找“書法家”寫春聯(lián),被請的人樂呵呵的無半點怨言。對聯(lián)寫好了,就是等到傍晚雞子上了籠、牛欄換罷新草、水缸里的水裝滿、灶門口的柴禾堆滿了,家家戶戶就開始“打燈籠”貼對聯(lián)。
守歲,是大年三十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要圍著火垅守到轉(zhuǎn)鐘十二點,家家戶戶都拿出最好的柴禾、最大的樹兜子來燒,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寓意三十的火越旺,來年的豬更大。尤其是小孩們,早早地洗完澡,換上新衣服,拿著大人們給的壓歲錢,圍著火垅,數(shù)來數(shù)去,就盼望著天快些亮,好去挨家挨戶給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嬸嬸們拜年,既可得到更多的壓歲錢,還能吃到一些好東西。
老家的年味太濃,主要是濃濃的鄉(xiāng)情,使人永遠不能釋懷,并且無法復(fù)制。我想起此時此刻奔波在旅途的回鄉(xiāng)大軍,他們在找尋什么?可以肯定的不光是一碗米子茶、一缽血花湯,這也可能就是專家學(xué)者們津津樂道的農(nóng)耕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